「查理·柯克效應」持續美國年青人出席教會人數明顯上升

「查理·柯克效應」持續美國年青人出席教會人數明顯上升
保守派青年社會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害一週後,美國媒體敏感捕捉到,出席教會的人數明顯上升。(圖:Charlie Kirk facebook)

在蘇格蘭語中,「kirk」的意思是「教會」。如今,保守派青年社會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害一週後,美國媒體敏感捕捉到,出席教會的人數明顯上升。

據《Deseret News》本月初對柯克和他的「美國轉折點」機構的採訪,柯克希望幫助年輕人「減少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走向更有道德、更深刻的存在;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你必須努力引導他們走向最終目標,回到教會,重拾信仰,結婚生子。」柯克説,「這就是我所代表的保守主義,我嘗試描繪一幅鼓舞人心的畫卷。」

這一目標原本難以衡量,但在他不幸遇害之後,跡像表明它正在逐漸實現。過去的週末,有更多人想去教會,瞭解信仰,甚至包括從未去過教會的人。

天主教校園事工「紐曼事工」(Newman Ministry)聯合創始人馬特·澤魯森(Matt Zerrusen)本週一告訴天主教新聞社(Catholic News Agency),自柯克遇害以來,他與美國各地的教會領袖交談,發現幾乎所有地方的聚會人數都有所增長,「一些校園的聚會出席率甚至上升了15%。」

「紐曼事工」是天主教非營利組織,覆蓋全美約 250 個校園。

澤魯森指出,不僅人數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在尋求信仰指導。「很多人都在問‘我該怎麼辦?’什麼是邪惡?上帝怎麼會允許這種事發生?」澤魯森説。「他們問了很多基本問題。」

美國基督教媒體 CBN 也報道了這種「查理效應」。在年輕人聚集的 TikTok 平台上,出現了大量用户分享自己第一次去教會的經歷。

一位養育三個男孩的媽媽寫道:我們今天去教會了,這是我和家人二十年來第一次去教會,上週發生的事之後,我和丈夫聊了很多,聊的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位媽媽還説,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像查理·柯克一樣堅定自己的信仰。在分享中她也鼓勵那些與她一樣第一次去教會、第一次購買《聖經》的人「不要停止」,要「繼續過配得上查理·柯克存在的生活」,並把這個當作自己和家庭的使命。

另一位TikTok用户分享,由於週日參加聚會的人太多,他不得不把車停在距離教會幾個街區之外的地方。在帖子中他説,「查理,看看你乾的好事。根本停不了車,你得把車停在距離教會五個街區遠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想來。」

另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顯示,一名男子在柯克被謀殺後第一次去教會,他此前從未擁有過西裝、從未信仰過上帝,但是柯克的被殺激勵他成為一名更好的父親、丈夫和家庭的領導者。

「我不認識查理·柯克,這輩子都沒見過他,」這名男子在視頻中説道。「還有一件事我這輩子都沒做過,那就是相信上帝。我要穿著這套西裝去教堂。我要去教堂。我要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丈夫、更好的父親,以及家庭的領袖。他們值得擁有這一切。」

作為一名福音派基督徒,柯克的屬靈操練也曾給《Deseret News》的記者留下深刻印像。後者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如果可以的話,柯克會選擇在我們整個互動過程中討論信仰和家庭,他説他甚至可以整天談論信仰。他每天最優先的事情是每天研讀聖經、睡前 10 分鐘的「良心省察」以及從週五傍晚到週六日落的「無手機安息日」。

同一篇文章還透露,柯克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篇近300年前的佈道詞——正是它點燃了美國第一次大覺醒的火焰。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