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如何推動青少年宣教﹖宣教士來分享經驗 編輯室 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下午3:07 宣教士老化是差傳事工的一大難題,中華福音使命團近日再關注青少年宣教的課題。2005年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一份有關宣教士流失的調查報告顯示宣教士步入中年,以及難以吸引年青人投入宣教工作,已成了香港差傳事工的隱憂。 來自中華福音使命團宣教士王少勇曾牧養教會青少年七年時間,並以傳教第一為事工焦點,要將青年人引到宣教之路上,結果在五年間帶領超過40名青少年參與短宣,並在提高他們宣教熱忱上頗見果效。他近日在中福通訊中撰文分享如何在堂會推動青少年參與宣教的心得,值得關注大使命、並有意培育青年福音勇士的教會借鏡。 他提到教會歷史中耶穌會曾花上17年培訓一個傳教士,強調青少年宣教非一日之長,乃是需要長時間耕耘的工作,更不能期望過舉辦宣教大會就能讓青年人為宣教摆上一生。他又認為推動青年人宣教的前提是培養關懷宣教的青少年,本質則是改變生命的牧養工夫。 推動堂會青少年參與宣教三層工作:神學的基礎、生命的裝備及事工的輔助 在他推動堂會青少年參與宣教的經驗中,他總結出三個層面的工作,包括神學的基礎、生命的裝備及事工的輔助。這三者互相關連,而且缺一不可。透過神學的令生命有正確的方向,生命的裝備和經歷能成為事工的催化和動力,而事工又令生命有更多元的經歷,神學又不斷修正事工,如此層層緊扣,相互推進。 神學基礎方面,他特別強調不單讓青年人認識慈愛的神,更要認識上帝的嚴厲,以確知宣教的逼切性。而牧者的工作正是要培養出因敬畏而信靠順服上帝的人,而不是一班牓足的青少年。另一方面教會論及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宣教,因此他認為教會的牧區及每位成員應以此為成長指標。他又表示成熟的基督徒應以能有效見證基督為成長指標,因此拒絕一些家長 視牧區為「靈命和德育的學校」的看法。 生命的裝備是指讓青年人有參與宣教的經驗。王少勇指出推動青少年宣教的本質是改變生命的牧養工夫,青少年牧者只能充當輔助角色,身教言教幫助他們建立屬靈生命。另一方面他建議牧者可以在青年崇拜講壇中滲入宣教向度和行道實踐,或推動青少年有關宣教的讀書運動等,以營造積極的環境和氣氛,推動宣教風。 有關青少年宣教的事工上,他分享了一些經驗供作參考。他認為本地宣教是海外宣教的前哨,因此他在所牧養的青少年牧區裡開拓本地宣教的活動,如佈道會、恒常的街頭佈道等,讓青少年先履行本地宣教的使命,締造場所培養青少年的佈道心志。 另外他十分肯定短宣所能起的作用,認為牧者能透過短宣的甄選、集訓和裝備,短宣期間的屬靈導引,以及短宣後的檢討分享等,幫助青少年大大擴闊視野,挑旺宣教心懷。 除此以外,他更鼓勵青少年以宣教為人生目標及人生方向的優先考慮,讓他們計劃工作或進修時,考慮世界工場的需要,以裝備自己準備投身宣教事業中。他舉例曾得悉有一青年人夢想是作獸醫,於就鼓勵他朝此方向發展,以準備到國內的大城巿行醫。 數據顯示,不少本港青年有宣教感召。據教新調查曾經有一年有700多名青少表示得著宣教呼召,但至今全港宣教士數字仍維持在300左右,07年的統計顯示當中年齡少於35歲的宣教士更不到4%。差傳機構呼籲教會及神學院結伴成「差傳鐵三角」,共同鼓勵青年人參與宣教行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