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上午10時在香港聖公會諸聖堂的安息禮上,二百多人送別這位為基層及戒賭事工貢獻畢生的潘Sir,亦見證他一生的為人及貢獻,他是家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爸爸,是同工的好戰友,是後輩的好師傅,又是所服務對象的好「爸爸」。
與潘Sir40多年交情的徐贊生主教,憶述昔日與潘sir同工的點滴。70年代熱血青年的他們,積極參與教會工作,於慈雲山佈道。那時的潘Sir已顯領導之能,默默維繫著一班青年導師作佈道工作,是團契的把關大將,就連當時的飛仔都給他們佈道團特權,從不對他們的佈道活動搞破壞或有意刁難。在慈雲山的服事奠定了潘Sir服侍基層的負擔,亦自此貢獻一生為基層。
徐主教眼中的潘Sir,是願意跟從主的,他以司機和乘客作比喻,潘Sir總喜愛做乘客,讓耶穌基督做司機,領他走人生路。他眼中的潘Sir,又是充滿睿智、仁慈和成熟之氣的,「他永遠有獨特的思想、積極而充滿朝氣,常面帶微笑,他有獨特的才華,答應一個承擔,風雨不改都會堅持下去,然而他又不霸氣,決定一個事情之後樂於於衆人分享見解。」
人一生空空的來,空空的去,重要的是留給下一代及周圍的人生命的見證,徐主教稱潘Sir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了,58年人生雖短,然而卻是豐富的,他對信仰的踏實、對社會階層服事,是大家所欣賞和敬佩的。
潘Sir自1993年起與妻子余妙雲一同投身工業福音團契,有見於香港賭風熾苦害家庭,始開拓戒賭工作,02年更往加拿大學習戒賭治療輔導,回港之後成立香港首間關懷賭徒的問題賭徒復康中心,引來社會回響。他亦悉心研究創構出一套適切華人社會的戒賭治療模式,出版《脫癮—華人戒賭治療十二步》,推廣戒賭宣教服務。
紀念冊見證輯錄
工福主席黎偉祥:仁智是我在靈界爭戰的好夥伴。回憶他當年向董事會提出賭徒復康服事的時候,我們仍有一點擔心該服務的複雜性,仁智卻堅定地承擔。我被他「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所感動,全力支持他開展該服務……沒有仁智當年的創見與承擔,或香港在這方面的服務仍未起步。
工福董事陳茹九牧師:他的事奉一絲不苟,每週既要在香港,又要兼顧澳門的戒賭事工,他口中沒有半點怨言,只聽到他仍可事奉的笑聲。
工福董事馬錦華:總有一個感覺:仁智是一個不論外表,不計較對方怎樣,都會對對方那個表達接納之人。雖知道既然同是基層人,但有時仍會有一些個人的抉擇和底線。然而就是要他到澳門開荒,只要那裏有需要,他都不計較、不問如何便勇闖開荒路。
工福同工李雲翔:最記得初出道時,中心遭爆竊,潘Sir是第一個親自前來慰問者。他牧者心腸、 與正直感言、有正直及見義勇為的行為,一剛一柔結合起來,待人和善,處事人性化。
向晴軒主任郭志英:2002年期間,因我在向晴軒碰上不少欠債的賭徒,冒昧找潘先生,看他能否拔刀相助,支援我這個從無負責戒賭服務的社工,開設首個戒賭輔導小組,潘先生聽後毫不猶疑,一口答應。……在轉介案主入住向晴軒的時候,他從不假手於人,必親自致電向我描述案主的危機需要及坎坷處境。他的著緊也總令我不敢怠慢。
中神院長余達心牧師:平時聆聽多於説話的他,一談到心之所繫的群體的無助,他的信念,他工作的一點一滴的成果,整個人便忽然燃亮起來,激情泛現。就是這樣,二十多年來走這一條不太多人會走上的路,平實地、謙和地服事那些基層中的基層。
禧福劉達芳博士:您畢生致力服事推動基層運動,憐憫基層家庭被賭博問題困擾,是戒賭工作的先鋒。你以父的心,建立基層信徒及傳道人的生命。
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仁智是一位富有創意的人才,並且幕後默默支持著妻子,幫助她在香港工福肩負起總幹事「重責大任的事奉」。……這種難能可貴的「夫婦同負一軛」的事奉見證,是今日華人教會中,令人羡慕及學習的美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