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會無心插柳柳成蔭 60週年細數主恩情 編輯室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下午1:46 香港宣道會今年踏入60周年鑽禧,區聯會(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將之訂為「感恩年」,並開始細數神在數十載中如何帶領此香港的重要宗派教會,由無意中落在香港土壤中的小種子發展為大樹,成為香港最大基督教宗派教會之一。 作為宣道大家庭的建道神學院的院長梁家麟在近期的區聯會通訊中撰文《60年的恩典路》,與會友回顧了宣道會60載的歷史,從香港宣道會在香港的建立、由宣教士如何過渡到建立本地的華人牧者,到佈道植堂、拓展各種事工等過程,都一一述說。 宣道會在港的建立:無心插柳柳成蔭 宣道會由美國來到中國,以向大陸華人宣福音為己任,原本無意拓展至香港這塊已得之地的土壤,在香港只有一所小種子一樣為照顧逃難而來的宣教士女而設、在九龍堂的一個車房建立的「廣西宣道會香港分堂」,美國的總部亦無意為香港提供宣教資源。不料49年後中國將所有在華傳教士逐出,一些宣教士堅持留守香港這彈丸之地,並在調景嶺這難民聚居的地方服侍人們。沒想到難民事工出奇地成功,在短短三年間2000多人受洗加入教會,引起美國總部的重視,於是宣道會遂得以在香港生根萌芽。 1950年建道神學院由廣州遷至香港長洲續辦,現成為香港最重要的神學院之一。原來建道在宣道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梁牧師表示不少宣道會早期的重要推動者如滕近輝牧師、何義思教士、李非吾牧師等原都不是宣道會背景的人,但通過建道將之收納,並成為宗教的一代宗師。 開荒精神:堂會迅速增加 現時宣道會有堂會百多個,是香港堂會第二多的宗派之一。梁院長認為這成就歸功於宣道會70年代以後大力推動佈道植堂的緣故。他表示,宣道會要求無論堂會是大型、中型或是小型教會,均要按著自己的力量積極植堂,並且「先求數量,再講質素」。 他坦言雖然多年來亦有失敗的經驗,亦有部份小堂會發展不理想,但他認為總括而言專注佈道植堂的路線仍是正確的。而眾多堂會中,北角堂是植堂數量最多的堂會,先後開拓堂會30多間,現存22間,更有「第三代」堂會出現;荃灣堂亦有分堂13間,為宣道會大家庭開枝散葉。 梁院長認為,香港宣道會是延續和繼承了中國大陸的工作,並且包括美加、台灣等其他地區的華人事工則為香港的延伸。他總結說:「我們雖然只有60年的歲月,卻繼承著超過120年的宣道會在華拓建的歷史。」 現時宣道會擁有堂會百多間、會友3萬多人,並且神學院、差會、學校、社會服務中心、出版社、廣播事工,營舍等均俱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