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上了李誠教授的一課:「鬱躁症」.完課後,我自問為甚麼我只有「抑鬱症」病人而沒有「鬱躁症」的病人呢?從前我看情緒病人時,只問病人:「你有沒有試過情緒高漲或高 亢?」病人都回答「沒有。」看來我有需要主動尋找有關的病徵。
很多「鬱躁症」會被診斷為單向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原因便在這「九鬱一躁」上。病人往往只會在「抑鬱」時才來求診。鬱躁症的「躁」好似一艘潛艇,很少浮上水面,醫生 要細心分析,慢慢探究病徵,才能把它找出來。
黃小姐,三十歲,是我看了一年半的病人,患有中度抑鬱症。她有過兩次抑鬱症,轉過三種血清素,病情反覆。一天,她來到診所,打扮明顯地跟以往不同,衣著顏色比以往鮮艷 及性感。她說:「我失眠了兩星期,原因是店裡少了一個同事。」
這兩星期,她每天工作十六小時,回家後不需要休息,還繼續做家務。雖然每天只睡三小時,但覺精力充沛。她還表示要擴充業務。說話比以往明顯的快,思想混亂。再問她開店 有沒有計劃時,她更自信心爆棚地說:「我非常聰明能幹,甚麼事都難不到我。」她也時常因小事和丈夫吵架鬧離婚,脾氣壞透了,在發脾氣時會摔東西。以前她煩躁時,試過開 快車,超速一倍而被罰停牌。
潛艇浮上來了,原來她患有鬱躁症而不是單向抑鬱症,所以病情反覆。這次我用了抗躁劑和情緒平穩劑,兩星期後,她的情緒不但平伏下來了,而且睡眠時間可達七小時。
基層醫生可協助病者療解和認識鬱躁症的病理及其醫治方法,並確定觸發的原因,準確識別情緒並處理自尊問題。幫助病人改善人際關係及穩定生活方式,減少生活壓力和注意睡 眠健康,教導病人利用筆記預防病發,這樣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幫助。
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給病人同理心,誠懇對和無條件的尊重與接受病人,瞭解其內在主觀世界,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使病人增加自信和希望。
在家庭方面,基層醫生可以持續支持病者家人和準備危機處理。教導家人協助和鼓勵病人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協助病人定時服藥,調節生活方式,監察病人復發的病徵。
鬱躁症病者對經濟、社會和家庭的殺傷力非常大。他們有自殺、濫用藥物、酗酒、增加患心臟病或癌症的機會。而一般需要多年才獲得正確的診斷,所以基層醫生如能提高警覺, 病者便能早些得到適當的治療。
作者為陳韋銘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 B.S.(HK)),六感教學總會(亞洲)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