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蘇續談中國都市至農村三類家庭教會的互動 編輯室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上午8:59 (續上頁) 上海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開始的時間比北京的晚了八年、九年,不過最近這兩、三年也有「巨大的發展」。上海比北京晚幾年發展的原因,據劉牧師分析,「這是與兩地不同的文化特徵有關」。為什麼福音的中心曾是溫州和北京呢?溫州的文化中有著明顯的冒險精神,「被錢迷住是冒險賺錢,被神迷住則是冒險傳福音」,溫州還善於模仿,「冒險和模仿,不管成不成我先搬來」,所以成為了當時的福音中心。而北京是「思索和探討型」的,它是一個「原創文化的中心」,是「很多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聚集思考,希望嘗試對文化回應」,這也使得北京首先嘗試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模式。而上海的文化則是「務實」的,「這事你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你是不會去的」,這就使得上海在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之路上比北京晚了幾年。雖然如此,兩個城市都對城市家庭教會的興起以及中國福音化影響深遠。 「北京教會和上海教會各有各的用處,北京是開創性的、宏大的、轉換的、創造的思維,上海是一個務實的思維,都會發揮效力的,會在未來中國教會中會相得益彰的。」劉牧師表示,雖然先鋒者在開創性上非常重要,但是畢竟先鋒者屬少數,最終的普及和流行還是要效用。溫州和北京作為先鋒者可以開創,但也需要上海摸索出效用型的模式。劉牧師介紹說,現在上海教會正在使用北京模式,並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變和調整。 2050年九成人居城鎮 全中國福音化的終點站 劉牧師接著從整個中國的角度出發,介紹第一條進路「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在整個中國的走向,表示這個進路已經過北京,現在已到達了很多大型城市,不少城市都借鑒和使用北京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的模式。他說,自己常有到中國各個地區不少城市的家庭教會中,如果發現當地使用的是北京新興家庭城市教會的模式,即說明當地教會已對時代作出回應。現在整個來看是「東興西衰」的情景,東部很多中等城市的教會都在使用「北京模式」,特別是在長江三角洲,溫州也開始使用「北京模式」,但在西部的話,「北京模式」只是剛剛影響到一些大城市比如成都、西安,而再往下面的中小型城市則少有被影響到的。不過,他表示,如西安和成都等是當地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會陸續擴展到整個地區。 伴隨著都市化的進程,福音也將會在中國普及。劉牧師舉出一個都市化定量的指數,在1990年之前大約只有3%的國人居住在城市,可以想像當時在城市居住的人很少,那個時候說起「城裡人」也是感覺很不一樣,因為當時中國絕大多數人生活是跟城市沒有關係的。現在,這一數字已提升到35%,並且預計到本世紀中期,將大約有90%的國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鎮,「也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變成都市人了,最起碼在空間感上」。 劉牧師說,屆時這90%的人當然不會都居住在北京和上海,很多是居住在基層城鎮之中。「什麼時候福音的浪潮波及到鎮和縣,那中國就算是福音化了,那就是中國真正普傳了,因為到時候90%基本都是在城鎮了。」 那麼距離這樣的遠景還需要多長時間呢?劉牧師坦言,他也不知道,不過他表示「中國教會的發展很多時候打破我們眼界的」,相信神會帶領這一發展,這是一個真正中國福音普及化的遠景。 隨福音普及基層城鎮 農村家庭教會將再興起 除了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之外,第二條福音進路是農村傳統的家庭教會。在中國都市化進程中,它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變得衰弱了。劉牧師分析說,因為都市化,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進城打工,使得過去傳統農村家庭教會的主力流失,傳福音的主力也流失,加上農村家庭教會在教會結構、神學思想、牧養方式上的缺陷經不起城市家庭教會的衝擊,這都是造成明顯的衰弱趨勢。可是,如果農村傳統的家庭教會改變態度、積極思考的話,會不一樣的。 他表示,剛開始城市化的時候,農村傳統的家庭教會沒有作出回應,所以使得不少信徒流失,但是「看到流失就是流失,如果看成是差遣就是祝福——差遣就是去城市傳福音了」。如果負面的對待這些進城打工的信徒們,看他們像「逃跑者」,那麼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也不敢再回來。如果農村的傳統家庭教會改變態度,把進城打工的信徒派遣到城市中傳福音,那麼「不僅可以幫助城市的福音運動,而且可把先進的模式引回來」。 劉牧師還說到,未來伴隨著都市化,當福音在鎮和縣興起的時候,這些傳統的家庭教會會再次復興,因為他們最接近這些地區,所以他並不覺得傳統的家庭教會將會沒落下去,「還會再興起」。 民工教會:城市教會和農民教會忽視的話都會沒落 第三條進路是民工教會。劉牧師介紹說,表面看上去好像民工教會和前面的城市教會、農村教會都有關係,但其實從源頭上說並非如此。民工教會大多不是因為城市教會或者農村教會自己主動做民工群體的事工而組成的,而是民工群體自發的。不過,「雖然起源上和前兩支沒有關係,但是和前兩支的發展有關係。」 民工教會對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的發展很有影響。劉牧師舉出一個統計,現在城鎮中居民中60%是第一代進城的農民,換句話說,現在住在城市裡面的農民其實多過傳統的城市人。而第一代進城的農民真正的角色還在更後面,因為這些第一代人出生和成長於農村,即使現在在城市打工,將來也不一定居住在城市裡面的。劉牧師曾在這些農民工當中做過口頭調查,發現90%是打算將來回到家鄉的。可是,一則因為回去的話已沒有耕地,另外加上都市化的生活方式的不可逆轉性,這些從城市回來的農民工很難變回農村人,他們屆時只能返回在縣以下的城鎮。這批農民工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重大的文化改造力量,帶來新的技能、消費方式來影響當地;而當中若有些信徒以前曾在城市的教會得到培養,他們回到城鎮時就有一個文化優勢和信仰優勢。 「他們的角色就像今天的海歸一樣,我叫他們是『城歸』。比如海歸說,美國人星期天不是吃喝玩樂的,美國人是去教會的,美國發達的力量背後是信仰,這讓很多想學那個先進文化的人知道原來裡面最重要的是信仰。將來這些『城歸』也會發揮這樣的作用。」 劉牧師稱這些「城歸」是「空降兵」、「先遣隊」,「大的福音浪潮還沒有到這些城鎮的時候,他們已經先在那裡等著了、先建立了陣地。雖然他們沒有直接處在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中,但是他們在城市中時對於新興的牧養方式、教會結構等都觀察過,或者共同經歷過,對他們回去以後建立這樣的教會有很大的幫助。」 正因為對於未來的深遠影響,劉牧師提醒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要重視民工的事工。他曾經告訴過一些北京的城市家庭教會說:「如果你不做民工教會,你就不要做城市家庭教會,民工現在佔城市居民的60%,你的教會不做民工、去掉這一塊的話,就不是做全部的城市事工。」 而且,劉牧師指出,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要做民工事工的必要性還是由基督服事他人的榜樣決定的。「第二個是因為主的生命是唯他的,你只是在小圈子裡面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教會。現在知識分子的教會有名並不是真正的成熟,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成熟呢,是很多人去做民工教會、弱勢教會的時候。否則你不要做城市教會,如果那樣的話,你是一個俱樂部呢,還是一個有生命的教會呢?」 民工事工對於農村傳統的家庭教會未來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眾多回鄉的民工們將會成為他們未來的生力軍。很多發源於河南和安徽的傳統家庭教會,如中華福音團契、穎上團隊等也早已抓住都市化的機會,在很多城鄉結合部和民工中建立教會,他們不但沒有在都市化的進程中沒落,反而完成了轉型。 劉牧師再強調,新興的城市家庭教會和傳統的農村家庭教會都需要看到民工事工的重要性,「如果你們不能跟這民工力量聯合的話,這兩個進路都會沒落的。」 (完) 相關新聞 劉同蘇牧師:新興城市家庭教會崛起是近十年顯著變化 分享